教育背后的深意

教育背后的深意

孩子是父母天然的疗愈师。

Juicing Today 今日推荐:李一诺与托马斯·希伯尔对谈
阅读链接:上集下集

策展人荐语

去年冬天,我对「集体创伤」的形成过程和疗愈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顺腾摸瓜的读到了李一诺女士与托马斯·希伯尔先生(Thomas Huebl)的对谈。

看文章的时候,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希伯尔是谁,看完对谈的视频后,我才意识到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在另一个叫「觉者」的节目中看过梁冬采访希伯尔的视频,当时便暗自惊叹于希伯尔在采访过程中他眼底流露出来的宁静与深邃,那是一种接近于「开悟」的意识能量。

托马斯·希伯尔是世界整合心理学导师,德国「内在科学研究院」创办人,他关注全球集体创伤疗愈,也是西方世界公认的集体创伤疗愈大师与内在科学的集大成者。

在希伯尔与李一诺女士的对谈中,他们就教育、亲密关系、社会、集体与个人、恐惧等诸多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谈。

其中他们谈到了「创伤的模式」在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呈现方式的区别,我对其中两段讨论深有感触,在此将我的触动分享给大家。

一、孩子是父母天然的疗愈师

无论是在集体意识或是个体意识里,创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创伤通常有一个古老的过去——我们的父母同样受到创伤。而这种未经处理好的「无意识」会像一个隐形的开关一样,安装在孩子(下一代)的生命里。我曾经在《做父母的父母》那篇策展里深度的讨论过创伤是如何通过依恋传递给下一代的,在这里不做赘述了。

简单来说,父母们会将他们走过的路拿过来,把它放在孩子面前,并称其为「明天」——其实我们是在一头扎进业力之风吹来的无数个「昨夜」里,在那个暗无天日的黑夜里住着父母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

更宏观的来看,这个过程像是生命中妙不可言的进化。生命在父母们(上一代人)的体内「内置」了一个按钮——通过下一代,来净化生命中那些深藏在潜意识里的无法通过自身去察觉的模式。

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的激活父母体内「无意识」的部分,无论是通过他们的恶作剧、不如期待中的好成绩、或是没有按照预期路线发展的兴趣爱好等——孩子的出现会持续的按下那个按钮,并帮助父母看清自己的匮乏和恐惧,以及一同创造出一个调频的容器(时空能量场)——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机缘去调整那些旧模式。

这个过程更抽象的可以被概括为:意识能量通过「代际传递」来完成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业力」有机缘可以被消解或是被转移。

二、「恐惧」是一种情感的链接

在心理学领域,当人们谈及恐惧时往往会将它假设为不好的情绪。所以,我经常会听到别人说要战胜恐惧,仿佛「恐惧」成为了战场上一个必须要被杀死的敌人。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恐惧」像是把我们限制住了。但回到孩子身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恐惧」的能量第一次出现时的形状,从而看清恐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想象下,一个刚刚经历「初生之痛」的孩子,他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要走进这个世界,只是他们会感到恐惧,然后他们跑回父母身边,让父母抱住自己,并感受到安全。恐惧在生命之初其实是一种联结的情感,它让孩子回到父母提供的安全感当中。

生命中有两股永恒的能量——爱与恐惧。《与神对话》这本书里讨论「爱」与「恐惧」的那段文字非常经典。唐纳德·沃尔什 (Donald Walsch)用诗人一般的语言写到:

「若要令「爱」存在,若要认识到其自身是纯粹的爱,那么与爱截然相反的东西也必须存在。所以神自愿创造了那伟大的一极,亦即爱的对立物,所有非爱的东西,如今被称为「恐惧」。唯有恐惧出现了,爱才能作为能够被经验到的东西而存在。

这种爱及其对立物的二元创造,在各种人类的神话中,被称为魔鬼的诞生、亚当的堕落、撒旦的叛变。」

「恐惧」是收缩、封闭、攫取、跑开、隐藏、独吞、伤害的能量。

「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疗愈的能量。

阴和阳、此和彼、这和那、上和下、热和冷、大和小、快和慢、物质和反物质——人类行为在最深层次上无不受到两种情感(恐惧或爱)之一的驱使。

情感实际上只有两种,灵魂的语言仅有两个词汇,人类的动机只有这两种,一切其他观念无非是这两者的派生物,只是形式有所区别而已。

它们是万物的起点和终点,有了它们,被人类称为「相对性」的那个系统才能存在。倘若缺乏这两个点,缺乏这两种关于事物的观念,别的观念便都不能存在。

究其本质,这二者都是「爱」。

所以,恐惧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一起协同调节他们恐惧,那么恐惧就变成了勇气和好奇心(转化为爱的表达形式之一)。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因为有些父母的自恋和旧模式,孩子在小时候需要自己将自己养育一遍。长大了,当他想要与父母和解时,甚至要去做父母的父母。

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过于辛苦。

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深度的自我觉察是有必要的,因为业力一旦化解,便会永久化解,为了将伤害停止在你这一世而不传递给你的孩子,任何尝试都是值得的。

One More Thing

在写这篇策展的前一天,我刚好看完李一诺女士在混沌上的公开课

和希伯尔对谈的李一诺老师是一土教育的联合创始人,2005 年加入麦肯锡,十年时间升为了全球董事合伙人;2015 年,受比尔盖茨邀请加入盖茨基金会,开始担任中国区首席代表。

我非常喜欢她在公开课里讨论「成长的力量从何而来」提到的关于「泉眼」的隐喻。

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和智慧,就好像泉眼如果和地下水源(本源)相联结, 都可以有汩汩的清泉。《六祖坛经》里面慧能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但我们和「本源」的联结往往被很多内心障碍阻断。这些障碍来自我们童年的经历、教育和社会教化,让我们外在的障碍不自觉中地内化。

所有的成长路径就是看到这些内在障碍并不断破除的过程。

愿你也亦有所得。

——————

本文策展 by 派派

阅读更多:Juicing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