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一行禅师诗作 | 老师在寻找他的学生》
全文阅读时间:5 分钟

策展人荐语

1. 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

之前听张潇雨老师说过一句话:「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

记得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我将它简单的理解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自然可以有缘遇见那个阶段的老师。

后来,过了一两年后,随着我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碰撞,我开始渐渐地认识了自己,开始领悟到「人生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人最可贵的不是拥有能力,而是拥有「愿力」。 如果一个人可以「真正的」看见自己的渴望,那么一个被愿力驱动并持续地去验证本自具足的人,会将「当下」的一切相遇转换为法缘、佛缘、道缘。他会心甘情愿的成为宇宙的仆人,所以宇宙也会帮助他找到一切资源去实现愿望。

如同的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那句经典的: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

所以,在人生的那个阶段(职业生涯的初期),我一直坚持认为我被愿力驱动的每个「当下」所遇见的人/事/物都是我的「上师」。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开始认识自己并拥有愿力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

2. 老师已经出现了,只是学生无法识别出

去年,我偶然间在读《与神对话》时看到了类似的表达,大意是这么说的:

人类非得看到、摸到、碰到才肯相信,然而你们渴望认识的东西是不能被看到、摸到和碰到的,因为它属于另一个领域。

但是也别苦恼——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

因为去年我开始系统性的学习佛学和量子力学的相关知识,我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多了一个新的视角——能量与频率。随着每天在生活里的实修和思考,我对「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也有了新的感悟。

如同「在你开口之前,我已然答应」和「在你提问之前,我就已经回答」类似的逻辑。其实,老师在我们准备好之前,已经环绕在我们的身边了。 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意识频率不够,无法识别出比自身更高频的意识频谱(频谱是频率的一种集合态),所以便无法识别出老师的存在。

「同频共振」,是宇宙法则。 只有当我们通过实修去提升自己的意识频率,和老师所在的意识频率共振的时候,它才会产生一种共振效应——这种共振效应能把能量吸纳到一起,继而显化出「老师」的存在。

所以,「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究其根本,是学生的意识频率在修行中持续的扩张,慢慢地开始可以看见之前无法识别的「光」了。

3. 老师一直在寻找他的学生

当我觉得自己把「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解读到究竟时,我看到了一行禅师的这首《老师一直在寻找他的学生》。

读完的那个瞬间,我心底升起了巨大的难以言语化的暖意。这种暖意它流动着金色的光芒,滋养着每一个望向它的人。

想摘录诗中的我最喜欢的段落与你分享:

有些时候,
你内在流浪的种子萌发,
离开老师,离开兄弟姐妹,
踽踽独行。

我望着你,满怀慈悲,
虽然老师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分离
——我已在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
而你,只是需要再一次出演穷子。

因此我发愿,无论何时,
当你处在危险之中,我将为你而存在。

有时你躺在沙漠边陲滚烫的沙地上,昏迷不醒,
我化作一朵云,为你带去荫凉,
半夜再化作慈悲雨露滴入你的口中。

当你坐于黑暗深渊,远离自己真正的家,
我化作一条长梯,轻轻放落,
让你能拾阶而上至光明地,
再次发现天蓝、溪水和鸟儿的欢唱。

有时,老师在伯明翰认出你,
在都灵或新英格兰认出你。

有时,在杭州、厦门、上海遇见你。
有时,在圣彼得堡或柏林找到你。

有时,你虽只有五岁,
我也已看到你,认出你,
因为在你柔软的心里有菩提种子。

我的孩子,见到你,
我便对你挥手致意,
不论北三角洲、西贡还是顺安港。

老师常常见到你,
你却未看见我,
你行色匆匆,夜晚的迷雾打湿你的衣襟。

最终,你会回家。

你已归来,坐在我身旁,在古老的山脚下,
聆听鸟儿欢唱,猴子嬉闹,
晨颂从禅堂传出,余音绕梁。
你已回到老师身边,从此不再流浪。

其实,老师从来不曾离开他的学生,无论他的学生是否准备好,也无论他的学生是否可以识别出他的意识频率。

他早已栖息于万事万物之中,如如不动,无形无相、无声无息。

「无」是佛家说的「空」,但空,其实是「万有」。

这种「无中生有」,是慈悲的能量,它化作云朵、雨露、长梯,化作轮回转世中的惊鸿一瞥,化作菩提种子萌芽了千秋万载的心灵。

这首诗我读了三遍,每一遍读都感受到了一行禅师的慈悲之光,这样的「光」自时间伊始就存在着,并一直在寻找着那个正在流浪的学生。

更是感慨,我们人类在三维世界里能感受到的最大能量是「爱」。但在宇宙中,比爱更大的能量是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指向合一与圆满,是「造物之爱」的表达。

宇宙试图用造物之爱去疗愈人类的「离家之痛」,让那个孩子从此不再流浪。

老师,一直在寻找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