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链接:Link

策展人荐语
《孩子王》(不是阿城的那本)最早是看到潘乱老师在推荐。
作者是Facebook的第51号员工,初期加入从客服做到了小扎的媒体撰稿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文专业硕士,带着人文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融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情绪,来写以男性、极客、工程师为主导的创业期Facebook。
这本书还是蛮冷门的,可能是因为不够商业,你可以理解为作者其实在写“我在Facebook的职场往事”。线性资本创始人兼CEO王淮也写过一本《打造Facebook》,结合自己职场经历讲技术、产品、项目管理、上市等等,那就是标准的Facebook文化产物,明显豆瓣评分和互动数据更高。
《孩子王》这本则是一个反Facebook文化作品,相互映照,最有价值的还是人文/女性的视角去看待硅谷文化+技术对于人们获取信息、社交连接、亲密关系、生命体验的影响。
策展人导读
摘录几段:
“将生活的全部公之于众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些类型的信息更适合口口相传,而不是在网络上传播?所有信息本身都是中立的吗?所有信息都应该平等而快速地分享,无须考虑它和我们个人的关系吗?”
“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里,建立友谊也只不过需要几行代码,再点击一下‘加为好友’。我和马克见面几天后,他给我发来了好友请求,我点击了‘接受’,尽管马克和我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友好因素。”
“虽然科技很有用,它毕竟不是上帝;技术并不总保持中立,也不总是行善。技术带着其创造者的所有偏见,那么仅仅让世界变得更技术化并不会拯救我们。如果我们想保持人性的话,我们依然需要自行思考,除了通过网络也需要透过现实来体验这个世界,并且不仅要将他人作为图片中的节点,更要作为一个人来关心。”
“Facebook不会伤害人:人才会伤害人。然而正当Facebook为更迅速、更高效、更便宜地消费信息提供可能性,它同时也让人们可能更快、更高效、自我损失更少地伤害他人。它让我们不再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因此也不再顾及他人的感受。”
“(Facebook)完美展现了我们正在为整个世界所创造的社交体系:一个旨在潜在连接的系统,一种与你所爱的人无限接近却无法和他们在一起的模式,一种永远捍卫你的选择权、永远为你提供无限选项的技术。”
“生活本该用心去融入和体会,而不该不停地被影像所记录,不该用技术作为其储存中介,不该被我们在远处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