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

失败

未知「失败」,焉知「成功」。

文章来源:公众号「孟岩」
文章链接:Link

策展人荐语

很多人不管做什么,都能很快的上手并成功,但也发现更多的人,困在不断的尝试中无法前进。区分他们的究竟是什么?

孟岩阅读了一篇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圣塔菲研究所的几位科学家关于「失败对成功」的作用的研究论文,结合他创业有知有行的体会,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孟岩认为,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好像一个充满迷雾,没有地图的森林。一个个探险者,就像被蒙着双眼,从空中丢进这片充满迷雾的森林中。而他们的任务,则是安全地从这个森林中找到出路。不可避免,他们最初的几次尝试都会失败。但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积累经验的能力,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同。

失败确实会带来痛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在探索人生这个复杂系统的过程中,必要的收集反馈和积累知识的方式,当作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机会。

正如论文所指出的,「成功组」和「失败组」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复用以往尝试的模块:是 1)创建一个新版本;还是2)重用前 k 次尝试中的最佳版本。

失败者并没有偷懒。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对很多原本不错的版本做了很多不必要的修改。并没有真的提升。

我觉得这说的也是,提升认知和思维的维度,在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抓大放小。

文中我最为共鸣的是——具有高效的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能快速度过停滞期,达到进步区间,于是学什么都快。

教过很多孩子后,这种能力在很小的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就可以看到些微的区别了。而有的孩子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清晰显著地展现出这方面的特质:善于思考和发现(勇于面对错误),并且,有能力把发现和思考后的「方法论」沉淀下来。

哪怕是小到「把口罩放到门口的柜子上就会记得戴,再放一个备用的在包包里」,孩子已经有了有些成人都不具备的「发现-思考-沉淀方法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