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原文链接:Link

策展人荐语

社会学、人类学一向是深居象牙塔的小众冷门学科,大部分人听到后的反应是:“这学啥的?学这有啥用?”

而近年来的“项飙热”成为“社人学科出圈“的一个标志。其中固然有时代环境的影响:当前经济下行、技术转型放缓、逆全球化、阶层矛盾激化、社会发展停滞,这正处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内卷化”阶段。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积累,个体性的觉醒,人们渴望更多思维工具来帮助认识和解释所处的环境及所遭遇的各种问题(职场、家庭、社会等等),社会科学承担了这样的工具性职能,又变得实用起来,帮助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提供某种确定性的慰藉和指导。

项飙老师的这篇演讲,正是站在社会学视角去审视,技术主义下系统对于个体的异化。

策展人导读:

项飙提的三个问题:系统的概念、系统与劳动的关系、系统和使用者的关系。

问题一,对比社会学概念的“系统”(尤其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系统”思想)与互联网语境下的“系统”:

(1)社会学/哈氏思想的系统中,个体还有主观能动性去“算计”和抵抗以最大化自身利益,比如上班摸鱼(社会学称其为“弱者的武器”);

(2)互联网语境下,以算法为基础所搭建的系统,全面渗透社会生产生活,个体丧失“算计”的空间和权力(比如拼多多对员工的精细化管理),顺应系统的“计算”反而才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问题二,将外卖骑手案例类比19世纪拉美地区甘蔗园工人和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流水线工人,探讨系统与劳动的关系:

(1)相似点在于,工作状况被系统所控制,及产生被压迫感;

(2)差异点是,外卖骑手的移动轨迹超越了农场种植园、工厂车间这样固定的物理空间,空间的弥散性进一步导致劳动和劳动者的流动性,流动性成为研究零工经济的一个重要议题。相对应,系统在设计上也应该多关注劳动者的微观个体感受。

问题三,系统形塑个体新的生活方式乃至人格类型,这种变化在社会公共价值层面是否是真正的进步,还需要继续讨论:

(1)以外卖为例,消费者使用系统所换来的可能是一份“慵懒”而非“方便”(自己到楼下就餐在时效上可能更快捷);

(2)个体在经济理性层面的慵懒很难带来综合的社会福祉,而且与维系庞大系统运营所需的资源投入(互联网/骑手/商家)远远不成比例。

p.s. 项飙也强调自己是学者视角,对于一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也需要互联网商业层面的输入补充。